
Fb Friends are curious why I enjoy doing this type of "tiny visualized" writing. Doesn't it waste time? Thanks for asking.
In fact, it does not waste my time. It is a nice "hobby" to test my attention span and eyesight

!
Adding images could be a habit since I am also a visual art educator.
Being tiny mainly, is to put things on one plate to get a holistic view of a quick glimpse in this busy-fleeting world.
Well... I think I am an animal lover, tree-hugger, earth-kisser, and also was a tedious, political speechwriter at Taiwan's Congress for three years and a news reporter for one year - long time ago. When I worked at the Executive Yuan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Government), the job was about Taiwan-China policy. (行政院 研考會屬下的大陸工作會報/陸委會前身, 做研究工作). 但是當公務員需要有相當制度化的能耐, 所以跳出來了.
So, I simplify events in an easy grasp approach for myself and interested friends.
For the details, some personal homework is helpful.
黃子有朋友好奇地問她, “妳在美國到底是教什麼的呀?” 她的確教了很多課程, 多是因為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的狀況下砍伐出來的 (尤其是最大的絆腳石:當時, 她的博士課程還處於進行式當中). 她教的這個兩年制科技學院 (類似二專,) 並非常春藤之類的研究機構. 它的基本的功能是幫助學生學得專業技能, 以便廣開就業服務社會機會之門, 也協助家境困難而無法讀四年制大學的學生, 來這裡修人文社會學科共同課程/general education. 而跨越所有共同課程的教學目標, 綜合起來有四項: Think critically, Value Diversity, Model Integrity, and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兩年制學院州政府聯邦政府有提供學費補助). 學生學得的學分, 可以帶著, 以便轉到四年制的大學.
很多學生, 對社會學科, 是不太感興趣的, 因為一般中下階層和勞工階級的學生, 大多是非傳統的 (除了那些準備轉到四年制的傳統學生之外, 很多是已有家庭, 承擔重任; 有些是因為快速工商社會轉型而被迫/自動離職, 重修課程, 補修學分, 再修學位, 或為了績效升等的種種理由, ) 每天為了家庭工作累得不成人形, 再來上課 (尤其是晚上的課程, 最具挑戰性), 很難有那個雅興, 來上這些 “高談闊論” 的東西, 而且很多是必修的, 選修的只是點綴. 而學生最基本上的共識是, “學這些不切實際的課程, 到底能夠幫助我就業嗎?”
這是一個過度強調個人自由的國家, 學生高興要不要學的決定本事, 是很大的. 教育商業化,已經是絕大多數學校, 心照不宣的經營法則, 而顧客永遠是對的, 是教師們默認於心的金科玉律. 為了手腦並用的教育原則 (科技專業科系結合社會人文課程), 她們身任社會科學的教授團, 必須讓教學活潑生動化, 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願意來教室或網路上課. 這也就是為什麼科技學院, 是非常重視教育理論中的教育方法論/andragogy (教員在做學術研究的部分, 不怎麼要求, 而是把重點放在把書教好這個層面上) 學習活動的設計, 學習效果的評估, 以達到教學的目標, 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經過一番申請工作, 面試, 試教, 與種種程序之後, 她在接受聘書之時, 按契約規定要教三種不同的學科 (three preps), 那是根據受聘者的主修輔修以及相關的領域 (很不巧她剛好有 四個主修和四 個輔修) 以及工作的經驗而定. 所以她剛開始教第一學期的科目是: 社會學, 心理學, 和美國當代社會, 一共是六堂課,因為両堂社會學之一是用 ITV 電視遠距教學,又是新任教員,所以抵掉一堂, 不用教七堂課. 即一學年要教 36 到 42 個學分,因此待遇是相對稱的· 可想而知,這是個教書匠的工作環境,學術研究是不特別要求的. 又那時學校開始推廣網上教學, 所以, 她就把還在隔壁明州的研究所就讀的博士課程轉到科技教育, 以增強她在這個龍蟠虎踞的學校存活下來的機會. (因為她自己的學費, 貴得像墳仔坡打鼓- 驚死人! 以前說過, 原來的獎學金只支助兩年, 而那個在威州的學校, 對外籍生要求很嚴, 一般是7到10年, 才能夠拿到學位. 所以, 若保不住這個工作, 她是無法完成明州的學業, 更無顏見江東父老!)
俗話說 “新師上任三把火. 不輸人不輸陣,輸人輸陣歹看面,” 又是在一片白茫茫的場景中, 撐著唯一的一張貼著臺灣標誌的黃臉孔, , 做好的是看不到, 一旦言行稍微不合尺度, 可能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放大鏡來觀照, 再加上新任教師前三年緊迫盯人的教學評鑑, 為了增加教學的光點, 她也就把一些老神在在的資深教員, 不太喜歡教的課程, 授課方式, 或活動 (比如美國當代社會, 幾乎是每位教師都不愛教的課, 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堂課 是綜合社會學, 心理學, 經濟學, 和國際政治等, 類似總匯的課程, 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做教材準備, 並且牽涉到日常社會的現況與變化, 教學資料必須時時修正翻新, 所以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科目, 還有那多元化社會與種族族群理論和實際這門課, 因為涉及到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保守的人們相當抗拒這種課程, 而這也會影響到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鑑. 至於透過視訊的遠距教學 - ITV /Interactive TV, and Teleconference Delivery, 師生皆不喜歡 ) 就像個拼命三娘一般的招攬過來做, 校方與同事, 也樂觀其成. 後來通過了三年的教學評鑑, 工作是穩定了下來, 也開始對相關的課程, 真正感到興趣, 比如社會問題, 人際關係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美國政府, 和她最喜歡的藝術概論, 這些與她自己的主修與輔系相關的課程, 一個個地設計出來, 努力去把它們教好.
如前言, 這學院, 非高深的學術研究機構. 而她所教的, 大多是共同課程 (Introductory Courses). 對很多中下階層的學生而言, 這可能是唯一的機會來學習社會人文學科. 這當師父的, 能把他們適度地引進門, 播下有興趣的種子, 也許將來, 在他們工作與生活穩定了之後, 可能有機會想要繼續深入學習, 了解這些她所喜愛的, 卻被一般誤解 “不切實際的人文社會學科” 的知識與奧妙.
她深切地認為, 人文社會學科的基本要義, 就是使得人類能夠從自古以來種種幽冥桎梏意識形態的假象中解放出來, 這尤其是要依靠獨立思考能力與判斷 (Think Critically- the first core value) 的涵養, 這也是各個學校所強調的. 人文社會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是維護健全的國民與社會, 對抗不公不正, 剝削壓榨,違反人性的虛假錯誤意識 (false consciousness) 寶器. 這也就是為什麼她賣心賣力地把這些入門課, 教得生動有趣. 因為這個過程本身, 就是一種深具心靈解放, 充滿著期待, 又是舒坦快樂的分享.
任教於科技學院, 其實, 是一個千載難逢自我教育的機會! 也確實感受到莊子為什麼要慨嘆生有涯知無涯的心態. 那時天天教書教得天昏地暗何似在人間, 但內心竊喜享受學習的快樂, 更重要的是這種二專, 特別熱衷於校內校際之間的教學活動, 時時有機會到處廣結善緣. 她曾在一篇雜文中提到, 雖然教的不是名校, 不像那些著作等身的教授學者, 桃李滿天下, 而她呢, 論質而言, 是比不上孔子教出的學生, 而這些來向孔子求教的人兒, 大多也絕非是等閒之輩. 但是就量而言, 的確是比孔子教出來的多了很多. 雖然她的學生無法各個成德達材, 倒也是番薯花牽牛花處處開花. 很多時候, 她到一些公私立機構辦事, 都會遇到以前她教過的學生, 被禮遇的機會常常發生. 後來她一面教書, 一面繼續跨州求學, 終於把學位完成了, 卻也打消了想到 四年制學校的折騰. (小插曲一段: 以前曾經在一個 4年制的大學, 教了 三 年非全職的工作, 薪俸有限, 而且能教的課程只有社會學, 想想看, 連續 三年都在教同一個課程,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呀! 碰巧那時候多元化社會理論課程需求方興未艾, 她向學校表示願意嘗試教這個課, 但是因為沒有博士學位, 資格不合而作罷).
透露個小秘密: 那時候她幾乎把學習與準備種種課程當本業, 這上講臺教書倒是成了副業). 說實在話, 她只有在當一個教育工作者之後, 才開始真正地深入了解社會學, 以及其他相關的美妙有趣的知識 (以前在臺灣和美國學的, 老實說, 一片霧煞煞地), 而且對社會的的實相, 有了多種層度與面向的了解.
本來只要寫幾行字, 卻拉拉雜雜寫的一大段. 就算個經驗分享吧.